当你老了,去兄弟姐妹家吃顿饭,就会明白这3件事

人老了以后啊,去兄弟姐妹家吃顿饭,就能明白好几件事呢。

天都快黑了,你去兄弟姐妹家,一推门,热气腾腾的饭菜就摆上桌了。

大家一边吃着喝着,那些年轻时候压根儿没仔细想过的问题啊,就随着脸上的皱纹和头上的白发,慢慢冒出来了。

就这么一顿家常便饭,就像三碗装满人间事儿的大碗,这时候你才发现,亲情这杯酒啊,年纪越大喝着越有味道,不过也越能看清生活到底是啥样了。

第一碗饭:热气散了,才看清亲情的“度”

小时候啊,总觉得兄弟姐妹太吵了,烦得很。

长大了,各奔东西的,再聚到一块儿的时候,反而有点生分、客气了。

北京有个社区做了个调查,说超过百分之六十的中老年人,跟兄弟姐妹平常联系的频率,一周都不到一次,这里头还有百分之二十三的呢,半年才联系一回。

你看这顿饭的温度啊,就跟镜子似的,照出了在时代变来变去的过程里,亲情那些细微的变化。

有个七十岁的老大爷,年轻的时候和妹妹因为房产的事儿都闹掰了,跟陌生人似的。

有一天路过妹妹家,也不知道怎么就鬼使神差地进去了。

那时候妹妹刚包了饺子放在桌上,热气腾腾的。

两个人面对面坐着,谁也没先说话,不过都默契地给自己添了一碗。

就这么一下子,半辈子的恩恩怨怨,就在饺子的香味里慢慢没了。

所以说啊,亲情可不是永远不会凉的热汤,更像是那种冷热都有变化的瓷器。

年轻的时候嫌它烫,年纪大了就懂了,那些小裂缝里头啊,全是岁月积累了以后的包容。

第二碗饭:用筷子夹起来的,是两代人之间的差距

在餐桌上啊,大家聊的话题总是在“你孙子考了多少分”和“我又血压高了”之间来回转,很难聊到心里去。

上海社科院研究了一下,发现中老年人和兄弟姐妹聊天的时候,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说些生活里的小事,能深人交流感情的不到百分之十五。

这饭吃起来啊,就能感觉到两代人之间的差距挺让人无奈的。

邻居张阿姨就老是说,年轻的时候,兄弟姐妹都挤在一张饭桌上抢红烧肉吃,现在呢,一个个都端着保温杯谈养生呢,连笑声都没那么大声了。

去年她侄女结婚,张阿姨花了心思准备了金镯子,结果在酒席上被侄女开玩笑说“你这老年审美太土了”,可把她伤着了。

这代沟啊,就跟咱们吃饭时候那双隐形的筷子似的,总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就刺激到咱们敏感的神经。

咱们一边怀念以前那种“车马很慢”的亲密,一边又得在现在“信息传得很快”的这种疏离里找到平衡。

原来啊,亲情得像慢慢炖的汤一样,小火慢炖着,才能跨过时代带来的这种距离。

第三碗饭:碗底剩的东西,是关于生命的答案

等父母不在了,兄弟姐妹就成了这世上还能算同龄人的关系了。

这时候这碗饭还剩下的那点热气里,可是藏着对生命突然的感悟啊。

苏州有个八十三岁的老大爷,在哥哥的追悼会上哆哆嗦嗦地说:“以前老是嫌他唠叨,现在想让他再骂我一句都没机会了。”

葬礼结束以后,兄弟姐妹几个在空荡荡的老房子里,用满是皱纹的手分着吃哥哥生前最爱吃的桂花糕,吃着吃着,感觉那甜得发腻的味道里竟然有股咸咸涩涩的感觉。

央视有个纪录片叫《人间世》,里面有个数据挺让人难受的,说百分之八十的中老年人最遗憾的事就是“和亲人沟通太少了”。

你看啊,人这一辈子就像吃这碗饭似的,吃到碗底了才发现,碗边磕磕碰碰产生的那些声响,其实都是岁月送给我们的特别的东西。

兄弟姐妹之间的联系,可不是永远不会掉色的红绳子,更像是一首得一直写下去的诗。

年轻的时候啊,咱们都忙着在诗里写自己满腔的热情,等老了才明白,那些没写字留白的地方,才是感情最有深度的地方。

你推开家门的时候啊,别老想着一定要像刚见面时那么亲近,也别老揪着慢慢变得客气这件事儿不放。

毕竟啊,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,不是能回到最初,而是带着对生命的理解,大家一起去面对老年时候的这份相知相伴。

发布于:浙江

免责声明:

1、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,主要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;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;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风险自负。

2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,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