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需要Eudaimonia!| 快乐幸福与实现幸福

来源:京师心理大学堂

作者 | 暖洋洋

请你想象以下两个情景,

情景A:摸鱼的时候刷到了搞笑视频

情景B:心心念念的期刊终于接收你的文章了!٩(๑>◡

提问:哪一个情景会让你想起来更开心,幸福感更持久?

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情景B,与之相关的感受可能是:我的努力终于有了好的结果,自己还是很厉害的,成就感满满!

可明明情景A也会让我们开心呀,为什么比不上情景B带来的感受呢?

(图源网络,侵删)

这不得不提到“快乐幸福”(Hedonia)“实现幸福”(Eudaimonia)的差异:

快乐幸福(Hedonia)是一种情绪愉悦的感受,表现为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较高[1]。正如情景A中,刷搞笑视频能让我们感到愉快,但是这种快乐短暂而被动,刷刷视频就过去了,我们并没有太多的主观意志参与其中,我们并不是抱着“一定要刷到特别搞笑的视频”的目的来刷视频的。

但在情景B中,打磨了很久的论文终于被接收了——这是来之不易的好结果,涉及到个体的主观感受,快乐是朝着自身努力的方向释放的,这是另一种更强烈而长期的幸福感,称之为“实现幸福”(Eudaimonia)(主角来了,容学堂君仔细介绍,请看下文^_^),这种幸福体验与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相关[2]。

Eudaimonia是?

Eudaimonia是古希腊哲学中的一个概念,指通过追求德行与内在成长实现的深层幸福状态。它强调精神、道德与心灵的全面和谐, 而非短暂的愉悦或物质满足。Eudaimonia可以译作“实现幸福”,是一种主观的幸福体验——“感到自己有能力、有目标、正在成长”的感受[3],多存在于认真完成任务后收获满满的体验之中:

(图源网络,侵删)

比如"完成今天制定的任务啦,又进步了!”

“准备很久的考研上岸了,虽然很辛苦但自己真的一步步坚持下来了!”

“心心念念的项目顺利落成了,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很多!”......

这种“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”的体验就是我们所说的“eudaimonia”。

可别小看它,对个体而言,感到自己有能力、有目标是他们学业、工作成就中最重要的幸福体验!

Eudaimonia与学业、工作与生活

在一项基于607名平均年龄为15.06岁的英国青少年的研究中,研究者发放电子版问卷,采用五点量表测量学生在学校的实现幸福感水平(包含5道题目:1、"我感到自己能够应对学校中的挑战" 2、"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信心" 3、"我觉得自己在学校取得了进步" 4、"我在学校做的事情让我感觉很好" 5、"我觉得自己在学校很成功"),并收集学生的考试成绩。结果显示,“实现幸福”得分与青少年的学业成绩显著正相关,即“实现幸福”感水平高的学生,其学业成绩表现更好[4]。

这是为啥呢?

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eudaimonia之所以增强青少年的学业成就,可能受到了个体“目标取向”的影响。

德维克的成就目标理论[5]认为,人有两种能力内隐观:

一种是能力实体观,即认为能力是稳定不变的,持能力实体观的人倾向于设置表现目标,即选择那些容易实现、能够证明自己有能力的工作,从而避免被别人看不起,这类人更关注结果以避免失败

(图源网络,侵删)

另一种是能力增长观,即认为能力是可变的,可以随着知识的增长、技能的训练而不断提高。持有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倾向于设置掌握目标,他们往往会设置“我想理解知识,我想要提升自己、进步”等学习新事物的目标,他们更倾向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,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,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。eudaimonia水平较高的孩子常持有这种“能力增长观”,他们“很想进步”,目标明确、认真又努力(buff叠满,成绩好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),相较于持有能力实体观的人而言,持有能力增长观的个体更关注过程的收获和进步

“eudaimonia”不仅与学业成绩相关,其与个体的认知功能、工作表现等都息息相关[6-9],eudaimonia对于提升个体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,帮助个体“自我实现”。

相关研究发现,eudaimonia水平较高的个体在工作记忆、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等认知功能上表现更优[6],这可能是因为eudaimonia激活了前额叶皮层的执行功能网络,促进了目标导向行为[7]。

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指出,通过克服挑战获得的eudaimonia体验会形成"成功螺旋"——每次目标达成都会强化个体的自我效能感,自我效能感水平随eudaimonia水平增加而增加[8]。

并且,脑影像的证据发现,经常体验eudaimonia的个体其前扣带回皮层(负责情绪调节)与背外侧前额叶(负责认知控制)的功能连接更强,这使他们能更好地将压力转化为成长动力[9]。

可以看到,“eudaimonia”对个体的认知、工作表现等都产生着积极的作用,跟随能力增长观的观点,“eudaimonia”水平也是可以增长的,那么如如何提升个体的“eudaimonia”水平呢?

给工作与生活加点料——“eudaimonia”

想要给工作与生活加点料——“eudaimonia”,或许你可以试试以下几个方法:

//1.设定”成长型”目标

明确的目标是个体成长路上的掌舵,树立与自我发展相关的长期目标能够引导个体向着“自我实现”出发。 自我决定理论(SDT)认为,当行为与个人内在动机一致时,其动机和幸福感会增强[10]。试着梳理自我的长期目标,大方向对了心理也更有安全感。

//2.关注自身进步,给自己加油打气

成长型思维(Growth Mindset)给予自己正向反馈,如“今天虽然没做完,但我比上周多完成了30%,明天调整方法再试试!”

记录自己的小成就:每天写3件“今天我做得不错的事”,比如“主动解决了一个工作难题”,让成就感小事留痕。

//3.在关系中助力自我实现

归属感(Relatedness)是“eudaimonia”的核心要素之一,人际关系能够提供支持和意义感,所以可以试试找合适的“成长伙伴”,遇到困难时可以听取伙伴的建议和鼓励,向对方学习新技能,建立相互支持的关系,促进双方共同成长。

//4.培养心理韧性,接纳困难

Eudaimonia 不一定总是“舒服”的,成长通常也伴随努力和压力。学会接受困难并解决困难,当陷入负面情绪时学会合理运用情绪调节策略,如采用积极的认知重评策略调节情绪,正如累的时候可以对自己说“累吗?嗯!但是累正说明我们在走上坡路!”增强自身的心理韧性,不断进步。

结语

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曾说:"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感觉良好,而在于成为更好的自己。"在不断变好与成长中去触及幸福的"深水区" ——Eudaimonia,让幸福从"转瞬即逝"蜕变为"历久弥新"。

(图源网络,侵删)

学堂君在此也祝愿大家都能收获多一些“eudaimonia(实现幸福)”的体验,去建造自己的成就感花园!

投票

学堂君

学堂君的Eudaimonia就是读者友友们的赞和好评,就是读者友友们都能从学堂君这里得到一定收获~

以及,回想下学生时代,你是否有过“虽然累但充满成就感”的时刻?欢迎留言分享!

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:

[1] Diener, E., Suh, E. M., Lucas, R. E., & Smith, H. L. (1999). Subjective well-being: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. Psychological Bulletin, 125(2), 276-302.

[2] Huta, V., & Ryan, R. M. (2010). Pursuing pleasure or virtue: The differential and overlapping well-being benefits of hedonic and eudaimonic motives. 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, 11(6), 735-762.

[3] Ryan, R. M., & Deci, E. L. (2001). On happiness and human potentials: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-being.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, 52, 141-166.

[4] Clarke, T., McLellan, R., & Harold, G. (2025). Beyond life satisfaction: Wellbeing correlates of adolescents' academic attainment. School Psychology Review, 54(1), 31-50. https://doi.org/10.1080/2372966X.2023.2217980

[5] Dweck, C. S. (2006). Mindset: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. Random House.

[6]Huta, V., & Ryan, R. M. (2010). Pursuing pleasure or virtue: The differential and overlapping well-being benefits of hedonic and eudaimonic motives. 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, 11(6), 735-762.

[7]Lee, T. H., et al. (2018). Neural correlates of eudaimonic well-being: A voxel-based morphometry study. Psychological Science, 29(7), 1131-1143.

[8]Bandura, A. (1997). Self-efficacy: The exercise of control. Freeman.

[9]Dahl, C. J., et al. (2020). The plasticity of well-being: A training-based framework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 flourishing. PNAS, 117(51), 32197-32206.

[10] Deci, E. L., & Ryan, R. M. (2000). Self-determination theory. American Psychologist, 55(1), 68-78. https://doi.org/10.1037/0003-066X.55.1.68

免责声明:

1、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,主要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;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;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风险自负。

2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,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