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清明节的临近,我与朋友们闲聊起是否要回故乡去“祭拜先人”的话题。突然间,我发现大家的语气淡然,仿佛在讨论“今晚烹饪何物”一般,这种态度让人不禁疑问:大家真的已经放下,不再感到悲伤了吗?
然而,这并非事实的全部。更多人将哀伤转化为前进的动力,将思念深埋心底,换一种姿态和心态继续前行,坚定地活下去。当亲人离世,如何才能尽快走出阴霾?我曾听到过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答案,那是我一位年长的亲戚在一次清明节时的感悟。
记得有一年大年初二,我们一同前往祖坟祭拜,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她只是平静地向九泉之下的父母叙述着家常。她谈到儿子即将订婚,准儿媳的温柔与能干,自家饲养的鸡群卖了个好价钱,以及与丈夫的关系依旧和谐,连续多日没有争执。这一切都像过去无数次与父母闲聊的场景一般自然。从她的平和语气和淡然神态中,你几乎觉察不到一丝悲伤的痕迹,以至于我不禁问出:“您为何能如此平静,难道不觉得伤心吗?”她微笑着回答:“伤心又能改变什么呢?生老病死,自然规律,我已亲身经历父母离世的痛苦。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们过早地承受这份悲痛。为了他们,为了能让我的父母在天之灵安心,我必须坚强地活下去,照顾好自己。”
在此之前,如果有人问我死亡的意义是什么,我或许无法回答。但在那一刻,我明白了,死亡的意义在于教导我们如何更加珍视生命。只有当我们学会为自己而活,关爱自己,才能够让关心我们的人安心,这是至关重要的。
每个人都会经历亲人离世的痛苦,但如果可能,我真心希望你在亲人们,尤其是孩子们成熟到足以应对这一刻时,再让他们面对。如此,他们对生死将有更深刻的理解,也更能接受现实。因此,我们现在的任务是照顾好自己的身体,尽可能地长寿。当我们年逾八旬之时,孩子们已步入中年,他们足够成熟和稳重,更能妥善处理这份悲伤。
尽管在中国文化中,谈及死亡常常被认为不吉利,令人忌讳,但不敢面对死亡,逃避死亡,我们又怎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呢?生命与死亡是硬币的两面,婴儿的诞生令人欢欣鼓舞,那么,为何老人的离世不能得到尊严和尊重?为何连谈论都会被认为是触霉头?
人生从诞生的那一刻起,便开始倒计时。重要的是在死亡降临之前,如何充实地生活。如果有一天,我们失去了亲人,我希望我们问心无愧,而非满心遗憾,泪流满面。
何为孝顺?真正的孝顺,并非仅在亲人离世之时哭得天昏地暗,而是生前对他们关怀备至,给予陪伴。人生在世,缘分有限,许多事情如果我们现在不做,就永远没有机会。许多话语,如果我们现在不说,就会永远埋藏在心底。
成年人的世界充满了“来不及”,这往往是因为我们总认为时间充裕,日子可以悠然度过。然而,时间流逝迅速。在我们日复一日抱怨工作辛劳、生活艰难时,我们的父母正悄然老去,而我们却无力阻止。
如果你刚好读到这篇文章,希望你能珍惜与家人的每一刻,尤其是在父母渐渐老去之际,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陪伴,避免人生的遗憾。
如果你的父母已经离你而去,那么请务必照顾好自己,让生活充满质量和希望,这不仅是对他们的慰藉,也是让你子女安心未来的唯一方式。
发布于:黑龙江